仵作 | 台灣彩券分店資訊
仵作[編輯]...仵作是中國古代官府中專門負責檢驗屍體的男吏役;驗屍的女役則稱之為穩婆。仵作兩字都沒有殮葬的意思,但自唐朝起盛用;清時改稱為檢驗吏。
仵作是中國古代官府中專門負責檢驗屍體的男吏役;驗屍的女役則稱之為穩婆[1]。仵作兩字都沒有殮葬的意思,但自唐朝起盛用;清時改稱為檢驗吏。
戰國後期有「令史」一職,專門帶領隸臣從事屍體檢驗和活體檢驗。漢代,法醫學檢驗已相當盛行,一個縣約設置仵作一至三名,每年可以得到三四兩銀錢的「工食銀」。隋唐時期,「仵作」一詞已出現,是負責殯葬業的人,後來逐漸發展成組織;五代王仁裕《玉堂閒話》載:這類殮屍殯葬民間行會的成員就叫作「仵作行人」。
宋代這種類似現代法醫專業的吏役,正式被稱為「仵作」或「行人」,又稱為「團頭」,同行還有「坐婆」、「穩婆」等,遇到婦女下體的檢驗時,必須藉由「坐婆」檢驗。南宋的宋慈編撰《洗冤集錄》,頒行全國,成為宋朝以降歷代刑獄官辦案必備參考書籍。元明時仵作成為正式檢驗鑑定吏役。清代仵作事業最上軌道,《清朝文獻通考·職役三》載:「大州縣額設三名,中州縣二名,小州縣一名。仍各再募一、二名,令其跟隨學習,預備頂補。各給《洗冤錄》一本,選委明白刑書一名,為之逐細講解,務使曉暢熟習,當場無誤。將各州縣皂隸裁去數名,以其工食分別撥給,資其養贍。」
儘管忤作長期從事人命關天的工作,但古中國封建思想極重,自堯舜時代即由賤民或奴隸檢查屍體並向官員報告情況,也就相當於是古代的法醫雛型。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賤民擔任,大抵是殮屍送葬、鬻棺屠宰之家,其後代禁絕參加科舉考試,故成為不少人奚落和嘲諷的對象。在官方正史中,極少有關忤作的言行記載,在古典小說,仵作更被描寫成無賴形象,因此仵作的素質難以提升。元王與《無冤錄》上卷格例《省府立到檢屍式內二項》評:「其仵作行人南方多係屠宰之家,不思人命至重,暗受凶首或事主情囑,捏合屍傷供報。」「仵作人曉得官府心裡要報重的,敢不奉承?把紅的說成紫的,青的說成黑的,報了致命傷兩三處」。
清朝時,仵作地位稍有提升。雍正六年(1728),下旨將仵作轉為衙門中正式的員額。《大清律例》明文規定:「其有檢驗得法,洗雪沈冤厚給予之」,但官署仍多視仵作為賤役,吝於賞賜,清末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疾言呼籲要提升仵作的專業能力,他說仵作被「視為卑賤,工食...